三家分晋为什么是晋国的必然结局

“三家分晋”的晋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它有何历史分量?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到了春秋时期,战争规模已经急剧地升级了,战争这场游戏玩不好,就会倾家荡产。

这玩意跟赌博一样,以前大家日子都只过得那么好,凑在一起玩个牌,每次下注都是有封顶的,所以输赢也时常会有,但怎么玩都不至于太伤和气。但是,现在大家的腰包都鼓起来了,再凑到一起玩牌,那就不是一个概念了,水涨船高,动不动就要赌家产。

在春秋时期,毕竟几百年来,人们祖祖辈辈都是受周礼的熏陶,仁义道德那张皮一下子还无法彻底撕开,所以诸侯国之间打来打去,基本上还是有底线的,只要你跪在地上服输,也就不会把你往死里打。

但人的贼心和贼胆总是容易在多次试探之后的自我怂恿之中急剧膨胀,特别是自身的实力更加强硬的时候。恰如出轨,永远只有第一次,没有最后一次。

经过春秋时期的自发性战斗,那些羽翼渐丰的霸主们越来越觉得,只要有足够的实力做支撑,那些规矩守不守其实问题并不大。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撸起袖子加油干就行了。

战国时期的生产力已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了,既然已经具备了干大事的条件了,谁还愿意小打小闹、磨磨蹭蹭的呢?于是,战国时期风云突变,你死我活的血腥场面一触即发。

“三家分晋”的晋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它有何历史分量?

历史进入战国时期,通常有两个标志,一个是“三家分晋”,一个是“田氏代齐”,而把前者视为战国时期的开端,更被广泛地接受和认可。

先说说这两个事件的本质特点,以前的战争(分裂与兼并)几乎都是发生在诸侯国之间,而这两个事件标志着诸侯国内部的分裂开始,也就是说战争的触角更深了、范围更细了。

以前是诸侯国反中央王朝或者诸侯国之间的相互PK,这叫世界级的动乱;现在是诸侯国内部开始出现了政权颠覆,这是分裂式内战的动乱。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说明政治重心在逐渐下移。直到秦汉以后,继卿大夫之后,“士”族才逐渐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改变历史走向的力量。

同时,“三家分晋”这样的历史事件出现,也侧面证明了一些诸侯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已经成为了一个庞然大物,因为你的体量不够大,是根本不可能出现分家这种事的。

如果本来就力量弱小,你自己家闹得鸡飞狗跳的,不被别人顺势吞并才怪!再说,本就那么点家当,闹得满城风雨去搞分裂,也没什么劲!

“三家分晋”的晋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它有何历史分量?

这样说来,“三家分晋”的晋国必然是当时一个强国,甚至超级大国,那么,晋国当时究竟有多牛呢?

20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现在在谈论中华文明的时候,提到最多的地方可能就是这几个地方:山东(因为这里有孔子,更被誉为中华文明的脊梁)、陕西(因为这里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最早的统一政权就是从这里形成的)、河南、河北(因为这里是中原大地,是华夏文明的腹心)。

其实还有一个地方,那就是山西,一直被我们所忽视。

现在我们一说起山西,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煤炭和醋、面食这些地方特色。但实际上,山西曾是历史长河之中最亮的星,这片土地上衍生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和人物,这片土地背后的文化和它身旁的太行山一样挺拔坚毅。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几乎在每一个历史关键路口,我们都一定能够看到“山西”的身影,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山西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历史使命,山西历朝历代都是拱卫中原大地的重要屏障,所以历史上很多著名的战役都是围绕山西及它背后的太行山脉而展开的。

黄土高原的汉子,吹着最凛冽的风、喝着最清冽的酒、干着最热血的仗,誓死捍卫着中原政权的春暖花开、面朝大海。

“三家分晋”的晋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它有何历史分量?

众所周知,今天山西的简称为“晋”,主要就是和我们今天的晋国有关。晋国不光是山西这片土地上最辉煌的独立政权,它的解体和归流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历史的发展趋势,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不同凡响的影响力和意义。

晋国在晋文公时期之后,在当时是强大得一塌糊涂,但是它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其实并不仅仅是因为它强极一时。

如春秋时期第一个登上霸主地位的是东方的齐国,齐国率先强大,而且一直强大,强大得既高效又持久,但是后来山东的简称并不是齐,而是鲁。

因为齐鲁大地在周朝分封天下的时候,并不是王室的封地,而是姜子牙的封地,而晋国却是周天子的姬姓血脉的封地。从文化血脉和正统的角度来说,晋国比齐国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晋国在政统上是嫡系,这种优势十分明显。齐国那种杂牌诸侯,再怎么努力,也很难敌得过“自家人”这三个字。

另外,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保护上,晋国的功能性比其他诸侯国要突出得多!

保护火种、维护正统,这是永不过时的主旋律,三国时期的刘备,凭借“皇叔”这块金字招牌,走到哪里都吃香,就是这个道理。

在整个春秋时期,晋国几乎是以一己之力维护着华夏的正统秩序。按照金庸小说的天下“五绝”来划分,晋国就是当之无愧的中神通。只要谁敢发起“华山论剑”,我就打得他知道谁是天下第一,这个武林的秩序是什么。

东夷(齐国)、西戎(秦国)、南蛮(楚国)、北狄(游牧民族),这四绝每次想挑战晋国背后的周王朝的权威和地位,都是晋国摆平的。一句话,别特么欺负我老姬家没人,只要我晋国在,你们就必须乖乖地守我老姬家的规矩。

“三家分晋”的晋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它有何历史分量?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晋国,我们所看到的华夏文明秩序绝对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中原文明能否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或者源头将会是一个大大的疑问号!

晋国文化,其实是一部山西高原保护中原文明的血泪史,也是一部英雄史。

在中原文明还是一个初生的婴儿或者一个稚嫩的孩童时,正是晋国扛住了风吹雨打,给它成长和成熟的时间和空间。

而且春秋时期的晋国本身就是当时华夏文明的核心和精华所在,在血统上和周王朝是一脉相承的。

当时的晋国包括今天的山西全境、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陕西东部和山东西部,国力之强,超乎想象,用超级大国这个概念一点也不过分。这一点,联想到其解体后的韩、魏、赵三国都位居战国七雄之列,就可以略见一斑了。

体量最大、实力最强、血统最正的晋国充当了周王朝传承的保护神,这是毋庸置疑的。

“三家分晋”的晋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它有何历史分量?

但是,万事万物都必然遵循“盛极必衰”的普遍规律,晋国就是因为太强大了、强大的时间太长了,到了春秋晚期,也终于到了疲惫的边缘了。

因为你的诸侯国越强大,你下面的卿大夫自然也就水涨船高,跟着强大起来了,甚至一个“家”比其他一个“国”还要强大,大家说,那些卿大夫们好管吗?稍有一点不如他们的意,他们便会撂挑子、搞分裂。毕竟自己独立出去,还能做一个不大不小的老板,何必呆在这个让自己不爽的大公司呢?

晋国的主人晋侯(称王的时代还没来),在晋国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迷失了自我。因为以前从来没有管理超级大国的经验呀,这下面的卿大夫都是嗷嗷叫的狼,且实力越来越强、摊子越来越大,事必躬亲地去管这个、防那个,自己也忙不过来。

生产力越来越强大、管理体系越来越落后,失控就是迟早的事情了。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就是这样的,前面打得风生水起,待到自身的队伍壮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反而迅速地分崩离析了。

大有大的难处,这句话大家一定要记得!你想要管多大的摊子,就一定要及时跟上你的管理模式和思维格局,要及时更新你的管理团队和管理模式,别想着用一成不变的老模式去管理日新月异的新队伍。

“三家分晋”的晋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它有何历史分量?

综上所述,晋国这个超级大国之所以会逐渐失控,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管理体系方面的原因;二是生产力发展方面的原因。

首先来说说制度方面的原因,周王朝实行的封建制度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中央政府没有集权,控制力得不到保障,而且是下面的诸侯发展得越好,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就会越弱。同理,下面诸侯霸主也是这个道理,上行下效,现成的模板就在眼前,那些卿大夫们不想自己当大哥?

生产力发展方面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了,以前大家的胳膊不太粗,即便有这里那里的想法和矛盾,大多数也就是打一下嘴炮,或者小孩子一样干一架就完事了。现在大家都成年了,一拳打出去虎虎生风,再加上大家吃饱了没事干,靠得住时不时就会来几场男人之间的决斗。

越是死板的制度越容易崩溃,越有实力的野心越容易爆发,这是无法改变的人性。

“三家分晋”的晋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它有何历史分量?

当然,晋国王室被架空也有一些他们自身的主观原因。毕竟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改变历史的大动作总会有一些明面上的诱因的。

比如晋国王室同室操戈的情况就特别严重,什么原因呢?其实也是一个既无奈又可悲的人性原因。因为你家大业大,不光外面惦记你家家产的人多了,你自己兄弟在巨大的利益冲突面前,感情也会越来越不好了,时常会擦枪走火。

历史上,很多关于恩怨情仇的厮杀,其实大多数都是发生在彼此亲近的群体身上的。因为关系越亲近,利益捆绑越紧密,矛盾也就越容易尖锐化。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就曾逃亡国外长达19年,不是晋文公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想出去看看,而是他不出去流浪,他的身家性命都得交代在家族内部的相互算计和倾轧之中。

晋文公还是幸运的,兜兜转转最后摘了晋国王位继承权的桃子,并励精图治地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

但是,一个人如果曾经被某些事深深地伤害过,类似的事情绝对会长时间在他心里成为一道过不去的坎。说得好听点叫“防患于未然”,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晋文公执掌权柄之后,想起自己家族的人心太复杂,必须搞一场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才能刹住那股互相争权的歪风邪气。

晋文公觉得这场运动必须要从严、从重、从广,这样才能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于是,晋国王室家族新一轮的清洗和流放开始登台表演了。

“三家分晋”的晋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它有何历史分量?

其实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晋文公实际上犯了一个叫做“过枉矫正”的错误。但是,政治斗争之中,话语权由来都掌握在当权者手里,谁也不敢反对,当谁的反对也是无效的。

若是晋文公折腾那么几年就被上帝叫停了,晋国这次政治结构重新洗牌或许也就是一个插曲。关键是,晋文公同志相当耐操,位置坐得越稳又久,这也无形之中在为晋国的改向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晋文公为了削弱宗室族人的权重,将晋国的执政官(类似于后来的宰相,今天的公司总经理)由原来一直由晋国王室家族人员担任,改成了由外姓卿大夫来担任。

啥意思呢?咱老姬家老出不肖子孙,但凡手里有点权力就爱折腾,所以咱信不过。为了杜绝这帮宗亲起飞,咱把咱们家族最重要的经营权交给我的那些部下。

但是晋文公没听说过一句话叫“不是一家人,不说一家话”,那些卿大夫以前之所以对诸侯言听计从,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么温顺乖巧,而是他们一直没有掌握核心资源,干不过诸侯掌控的直属力量。

现在好了,这些卿大夫一旦当上执政官,并成为了晋国的核心决策人员,他们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地位和权力来理所当然地发展自己的利益集团——阶级和家族

日久年深,在王室之外,一个越来越尾大不掉的卿大夫利益集团开始成形了。

待到王室觉察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时,一切都来不及了,以前养着老虎,是为了震慑自己的同伴,现在老虎长大了,却整天得担心老虎什么时候会把自己吃掉,咋办?只能过河拆桥了,想办法把这只老虎干掉了。

但是,谁愿意坐以待毙?已经羽翼渐丰的卿大夫集团只能联合起来反抗诸侯们这些万恶的剥削阶级了。封建政治中的“养虎为患”就此长久地循环下去了!

到了春秋末年,晋国的晋侯就像周王朝的周天子一样,看起来家大业大、地位尊崇,但实际上就像一个没有了话语权的家长一样,只能看着下面的“子女们”使劲折腾。

“三家分晋”的晋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它有何历史分量?

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

架空周天子的是“春秋五霸”等大诸侯,架空晋国晋侯则他下面几个势力强劲的大家族。举头三尺有神明,看看苍天饶过谁?这爷俩,算是殊途同归了。

当时,活跃在晋国权利中心的主要有六家,史称“晋国六卿”,他们分别是智氏、中行氏(刘邦同志的老祖宗)、范氏、韩氏、魏氏赵氏

这六家名义上本是晋侯聘请的职业经理人,却慢慢地把他们的势力范围变成了六家独立子公司。

随着晋国越来越多的核心资产被划到这六家听宣不听调的子公司后,晋侯这个名义上的董事长,直属势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萎缩,最后只能如同呆在一个高级养老院了。

晋侯在自家的剧组中,从当初的制片人、导演、主演一肩挑的状态,滑落到成了剧务、群演甚至观众这么一个角色,当然,名义上还挂着一个制片人的身份。

割据势力瓜分中央政权,这在历史上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只是像晋国这样走在历史前列的案例还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的。

“三家分晋”的晋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它有何历史分量?

然而,回到晋国被瓜分的事情上来,为什么最后的结果并不是六家分晋,而是三家分晋呢?

分晋的三家究竟是哪三家呢?其余的三家又何去何从了呢?

这是一个说来话长的过程,暂时只能按下不表,先说说“三家分晋”的裂变效应。

“三家分晋”最后形成了韩、魏、赵三个国家,这三个国家在战国时代都位列“战国七雄”之中(再想想晋国的实力,就知道它曾经有多恐怖)。这三个国家存在的意义基本上就浓缩成了战国时期的时代主旋律。

整个战国时代,六国抗秦的历史主流几乎都是以韩、魏、赵三国为载体而完成的。韩国首当其冲成为了秦国出关的拦路虎,魏国在李悝变法之后,一度把秦国憋在关中不敢冒头;赵国则成为了抗秦的最后旗帜,把秦国统一之路映衬得更加悲壮惨烈。

纵观整个战国历史,几乎就是从晋地的分裂开始,也几乎是以晋地政权的消亡而结束的。

这几百年的历史中,三晋大地上的旗帜是华夏文明当之无愧的核心和精华,我们需要永远记住,在历史上曾经有一面写着“晋”字的旗帜,是那个时代实力、血统和文明的象征。

(0)
上一篇 2023年4月5日 上午11:58
下一篇 2023年4月5日 下午12:04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